台灣建築獎花了5年找到在地味

找到台灣現階段建築專業模式上的突破點,並且在專業外也以建築回應了台灣社會的發展,2018年台灣建築獎評審召集人吳光庭認為,若以「正規軍」形容台灣建築獎,那麼今年可欣慰的是入選的作品都反映了當下台灣建築特色。

今年入選台灣建築獎的5件作品是在入圍的12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包括嘉義火車站站前西側廣場整頓、高雄美國學校運動中心、青林書屋、渭水之丘及實踐大學民生學校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建築更新。吳光庭指出:「幾年看下來,今年很令人滿意,都有著多樣化,適應不同社會使用需求的特性。」

吳光庭指出,以青林書屋為例,建築設計師僅40歲出頭,「卻有著用建築表達對偏鄉的關心,彎下腰以謙虛的姿態號召社會關懷。」吳光庭認加拿大移民顧問為這個2年前獲ADA新銳建築獎首獎的作品,如今正式納入開業建築師競賽之列,可以看到以建築反思環境、教育的思維在社會上發酵,實屬不易。

「黃聲遠建築師的渭水之丘,放在整個櫻花陵園的大架構裡,處理上烘托出景觀上的特殊性」,這個已然成為民眾熱門打卡景點的建築設計,在吳光庭看來,正說明了建築與景觀的關係在今日是重要的議題,而「渭水之丘,恰如其分」;另一案例嘉義火車站的廣場整頓,吳光庭指出,雖然設計簡單,但功效非常好,過去凌亂的車站前廣場,新設計讓民眾都願意跟著遵守原則,「是低調、不搶現有古蹟風采的好作品」。

加拿大成為全球宜居城市已經是許多年的事情,也以多國家的人民都想移民至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的一分子,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因為兩個因素導致需要移民或是想要移民,這兩項因素就是工作及學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因為留學,就讀當地學校畢業,因而開始習慣加拿大國家當地的人文及生活習慣,並且想要留在加加拿大移民拿大的城市中繼續發展,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工作需要,可能是被調派,或是過去就是在此地創業等等,因為公司等因素,回家鄉不一定有更好的待遇跟薪資,因工作的因素綁住在外地,就在此住下,儘管好像怨言滿滿,但其實這些都是一種選擇,選擇留下,肯定是這個國家有好的地方存在,值得我們去欣賞,加拿大地處寒冷,但因為其交通便利,人文素養很高,教育程度高及知名學校也多,加拿大在世界各國移民的人潮不斷,有許多人都搶著要申請。加拿大移民人數歷年來都是居高不下,也是因為就業情況還有留學情況都很熱絡,有不少年輕學子紛紛想要去加拿大走走看看,並且在就學期間就選擇就讀。

吳光庭指出,當代台灣建築另一重要課題是需要建築師、營造廠、業主三方共同合作與協調,才能成就好的建築,他以高雄美國學校為例,「業主雖可以請外國建築師,但更願意用台灣建築師解決在台灣的問題」,三方相互相賴,沒有招標案常見的欺騙或壓榨,是很好的案例典範。

吳光庭認為,今年入選作品建築師皆在40到55歲間的中生代,在專業、技術之外,尤其難得的是對於自我角色的認知與要求不斷提升,以及用建築作品回應台灣當代社會的發展,其熱情均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