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確診個案,患者為4歲女童,5月初曾出現發燒、咳嗽等感冒症狀,因反覆發燒住院,6月初開始出現下肢無力的情形,經檢驗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目前仍於一般病房治療中。由於該病童尚未就學,很可能是家中大人將病毒帶回家中導致,衛生局提醒家長返家後,應先更換衣服並洗手,再接觸家中幼兒牙周病治療方式,降低感染腸病毒風險。
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的個案大多為輕症,未滿月的新生兒,因其抵抗力比較差,感染伊科病毒11型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敗血症,雖然併發重症的案例不多,但一旦演變成重症,死亡率很高。107年截至今(14)日,全國累計出現13例感染併發重症個案,其中2例死亡,皆為1歲以下新生兒且檢出伊科病毒11型。
牙周病是因黏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菌斑細菌產生毒素引發牙肉發炎並進而造成支持組織破壞的疾病。早期牙肉會變紅、變腫,容易流血,稱為牙齦炎,此時牙周還可因刷牙及使用牙線而恢復健康。等到嚴重的牙周炎發生時,牙肉及骨頭可能已受到嚴重的傷害,牙齒可能鬆動、脫落或必須拔牙。事實上,四分之三以上的成人口內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疾病。早期牙周病常常是無痛的,所以定期檢查並時常注意自己是否有牙周病的跡象是很重要的。假如你警覺到自己有以下癥兆時,你應該考慮請牙醫師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已患有牙周病。刷牙時牙齦流血。牙肉紅、腫、痛。牙肉萎縮。持續口臭。牙齦化膿。牙齒鬆動。咬合改變。活動假牙不密合。
王文彥指出,因伊科病毒11型感染新生兒的途徑主要為胎盤傳染或經由母嬰接觸傳染,建議最常接觸新生兒的媽媽、家屬及訪客要接觸寶寶時,務必要先更換衣服及徹底洗手,以免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同時提醒醫療院所嬰兒室、新生兒病房及產後護理之家應加強訪客管理,落實照護工作人員洗手步驟及時機,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衛生局提醒,目前正值腸病毒流行期,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症狀常不活動假牙典型,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牙周病治療,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照顧者應加強新生兒健康監視。
牙周病是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牙根牙骨質、牙周韌帶(牙齦、齒槽骨)的疾病就要進行牙周治療。主要造成牙周病的原因大多和牙菌斑有關當我們吃完東西,會在牙齒表面殘留牙菌斑,若沒有徹底正確刷牙使用牙線清潔乾淨,牙菌斑裡的細菌散發出來的毒素首先會對牙齦組織造成發炎反應,牙菌斑會鈣化形成牙結石,其中堆積的細菌及所引發的發炎反應會更加劇烈,進一步破壞牙根周圍的牙周韌帶和齒槽骨,久了牙齒會開始鬆動甚至脫落。早期牙周病的症狀包括牙齦紅腫、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口臭、牙齦萎縮等,但尚未造成牙齒周圍齒槽骨的破壞,此時期稱為「牙齦炎」。末期的牙周病除了上述牙齦炎的症狀更加惡化以外,還會出現牙齒搖動、牙齒位置偏移、牙齦化膿等症狀,此時的牙周病稱為「牙周炎」。